财会月刊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财会多元人才培养探究 

来源:财会月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1

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参与社会劳动并依法获取报酬或收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参与社会生产、建设、服务以及管理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就业”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导向,早在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就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其育人目标是培养面向未来职业生涯、胜任岗位能力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评价一所院校、一个专业的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最直接的指标是毕业生获得专业对口职位的数量和比例。“以就业为导向”自然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然而供需理念并不对等: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期望从事有一定技术含量且明显高于操作工薪水的工作;企业则认为高职学生职业水平不足,不能胜任技术难度高的岗位,更不可能从事统筹管理工作,于是提供的就业岗位往往是技术含量低、只需简单培训即能上岗的低薪职位。于是高职院校学生不就业或岗位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财会专业的定义及职业要求

财会指财务与会计。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一级目录“财经商贸大类”下设二级目录之一就是“财务会计类”。本文所指的“财会”,包含财务会计类4个具体专业: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管理。通常,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会将4个专业构建以会计为核心的专业群,专业间共同管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因此,在日常数据统计中,“财务”“会计”“财会”等通常指“财务会计类”专业以及相关的业务岗位。

财会专业主要面向各类型企事业单位及金融机构,培养能够胜任会计核算工作和财务信息处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工作越来越成为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一方面,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素质需求在不断提高,经济业务的复杂变化对财务人员的知识和职业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产业优化升级,不同形式的经济实体大量涌现,新兴业务、新型结算方式日益增多,急需大量不同层次的通晓会计和财务知识的从业人员解决问题,参与经济社会建设。

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困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和会计行业也在快速发展,工作流程、业务规范、职业技能等都较过去有较大的变化,对人才的评价与需求也进入了新时代。

(一)管理会计新需求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行业间跨界融合推动了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一方面,收银、出纳、记账等会计初级工作,逐渐被机器所代替;另一方面,各类企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进行精细化管理,会计职能逐步从传统的侧重报告型转向侧重管理型,财会人员的职业技能必须改变和提升。2016年10月,财政部印发《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财会[2016]19号),管理会计被列为“行业急需紧缺人才”,提出“到2020年培养3万名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和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

对照市场需求,人才培养需定位在掌握财会领域最前沿知识、懂得业财一体化处理、兼具先进性和复合性的目标。面对这一高目标,在当前仍然注重学历的社会评价下,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受到较大的市场歧视。从学校教育培养本身看,不管是培养业财复合型人才,还是培养理论前沿技能尖端的人才,难度都很大。高职院校招生批次在本科院校之后,为了确保生源,还会大量吸收无需高考分数的注册入学的学生。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都比较弱。鉴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自身特质,面对管理会计体系下战略财务和业务财务岗位,培养合格人才且马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用,几乎很不现实。因此,如何转变思维,开展专业转型探究,尤其是如何培养上岗即能用的高职学生,是财会专业教学面临的极大挑战。

(二)对口就业率低

如前所述,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管理均属于财务会计类专业,而与“财务会计类”并列的还有“财政税务类”“金融类”“统计类”“经济贸易类”等。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职成函[2020]1号),对高职专业设置情况进行汇总,2020年高职院校开设最多的专业是会计专业,其次是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前四位均属于财经商贸大类。财经商贸大类下总计约50个专业,相近的专业培养内容同质化严重,财会专业的就业已不局限于狭义的财务会计岗。

上一篇: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下一篇:没有了